top of page


eco
thunder

1879年台北正式建府,首任台北知府陳星聚積極整建台北府城。除了興築台北城城廓外,也籌畫於城內建立台北府的文教與政經中心。 1881年,台北府衙門在撫台街後方,府直街和北門街口(即今台北市延平南路與漢口街附近)建台北府城隍廟,而淡水縣城隍則附設在府城隍廟內。該城隍正式掌管台北府,因此神格定為「府城隍」。
日治時代以市區改正為由,將府城隍廟連同台北城廓、縣城隍廟、台北天后宮等具有漢傳統的中國式建築拆除。當時有信徒將台北府城隍神像,遷至松山供奉,建立了松山昭明廟。
中華民國時代,地方人士集資在武昌街現址重新籌復城隍廟,於1947年11月落成。因當時已無台北府之編制,全台灣最大行政單位為台灣省,台北又是台灣首善之區,因此將城隍爺的神格,定位為「省城隍」,故命名為台灣省城隍廟,主神仍尊稱威靈公。
廟方人員並將威靈公城隍爺聖誕重訂於10月25日。每逢台灣省城隍爺聖誕,廟方配合政府慶祝台灣光復節,舉行迎神繞境活動。
明朝以後,民眾一般把城隍歸為下列幾類:都城隍(公爵,威靈公):掌管省。府城隍(侯爵,綏靖侯):掌管府。縣城隍(伯爵,顯佑伯):掌管縣。
資料來原:http://zh.wikipedia.org/zh/臺灣省城隍廟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