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
eco
thunder
天后宮興建於光緒14年(1888),由官府出資,加上民間捐款所建, 座落於當時全台政治核心的台北城內。 1895年6月,日軍進入台北城,廟址被軍隊徵收轉為他用。
1905年,總督府公告市區計劃,擴大台北公園(新公園)的範圍,天后宮成了公園預定地。 雖然天后宮沒有立即被拆除,隨後幾年之間,幾次颱風水災,天后宮屢屢受損,而由於位於公園預定地上, 因此未予整修,任其荒廢凋敝,後來終於因過於殘破而遭到拆除的命運。
拆除天后宮剩下的礎石、石珠等遺構,散落於新公園內,成為石椅或園景裝飾,遺跡至今仍然可見。 部份石材則被搬至台灣總督府官邸(今台北賓館)做為修建庭園的石材。民國93年(2004), 台北賓館整修庭園時,挖出一些石材,經學者查證,確認就是來自於台北府天后宮的建築遺構。
天后宮拆除之後,原供奉的金面媽祖神像被請至三芝福成宮奉祀。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