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       從北門到西門是重要官署建築的集中區,有府縣城隍廟、巡撫衙門、布政使司衙門、籌防局和淡水縣署。

       府縣城隍廟在今天延平南路與開封街的交叉口一帶,奉祀府縣二城隍。

       巡撫衙門是江南式的建築,位於今中山堂附近,由第一任台灣巡撫劉銘傳所建,統轄全台的行政,相當於今天的省政府。

       布政使司衙門約在今天中山堂的前面,由台灣省布政使沈應奎所建,是總核全台錢糧、兵馬及清賦事務的辦公署,相當於今天的省民政廳。

       籌防局是19世紀末﹝清末﹞鑑於法軍攻台的教訓而建,專門負責軍事佈防的任務。

       淡水縣署位於現在的城中市場所在地,是管轄今天整個大台北地區的淡水知縣的辦公駐所。

       登瀛書院位於今天總統府的後方,是由官民募資而建的教育機構。

       西學堂是以英語為主的學堂,培養能通洋務的人才,是台灣第一個新式學堂。

       番學堂與西學堂毗鄰,約在今天寶慶路與延平南路交叉口附近。由劉銘傳創設,為培養能通漢語的原住民,使歸山地後,能教育子弟,以利山地的開發。

       軍裝局在今天延平南路實踐堂附近。

       從西門到小南門,以教育機構為主,有登瀛書院、西學堂、番學堂、軍裝局。
      從南門到東門,街市極少,是城內的信仰中心。有文廟、武廟、協台衙門。

       文廟大約在今天北一女的位置,奉祀孔子與文昌帝君,是台北孔廟的前身。內部並設有官方的教育機構─台北府儒學。

         武廟大約在今天司法大廈一帶,奉祀關公。

       文、武廟間稱文武街,即今天的重慶南路一段。

       協台衙門,相傳功能與巡撫衙門相同,尚待考證。

       從東門到北門,分佈有政治、教化、信仰等重要建設,有天后宮、考棚、明道書院、台北府衙。

       天后宮約在今天的國立台灣博物館後,屬於清代台北府的官廟,供奉媽祖。

考棚位於城內之東北角,曾為城中分局處,是科舉時的考場。最多可容納二千多人。

       明道書院屬台灣巡撫直轄,是第二任巡撫邵友濂募款設置。

       台北府衙約在今天開封街、漢口街、重慶南路、館前路四線交叉圍繞的範圍內,是台北府城的政治中心,台北府知事所在。

  資料來源:台北123_值得回味的台北古城http://dipper.myweb.hinet.net/ch3/3-8.htm
照片來源:http://ntustlife.pixnet.net/blog/post/33147046-臺北城(2)-考察方法與臺北城基本認識
   美軍地圖
美軍於二戰時為轟炸台灣所繪製的地圖      可以從德州大學圖書館下載
   現在地圖
      日治時代地圖
大台北職業別明細圖(昭和3年版)    資料來源: 南天書局
      清領時期地圖
清 台北府城城內圖 李乾朗,《台灣建築史》(臺北 : 雄獅, 2004), 頁178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