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     台北所俗稱的「城內」地區,是指忠孝西路、中華路、中山南與愛國西路所包圍的長方形街區。

 

      台北城自1881年﹝光緒7年﹞籌劃,1882年﹝光緒8年1月﹞興工,1884年﹝光緒10年11月﹞竣工。這座歷經多位清朝官員才建好的城池,真正存在的時間不到三十年。

 

台北城

      牡丹社事件後﹝1874年﹞,滿清朝廷覺得有必要在台灣應付來自北方的國防威脅,於是經沈葆楨兩度奏議,終准設置台北府和築城。

            台北府城位在艋舺和大稻埕之間沖積平原構成的水田上,土地鬆軟,築城和招建的工作都很難進行。(築城位址牽涉到大稻埕與艋舺間的利益問題,故選在兩者之間。)

              台北知府陳星聚首先在預定的城牆線上植竹(刺竹)培土,希望經三、四年後,能夠承受城牆的重壓。因此先規劃衙署和公共建築的工事,再慢慢進行築城的工程。

      最早為台北建城做規劃的是岑毓英,他的風水觀是以恆常不動的北極星作為建城工程的基準點,使南北軸線有所依據,因而形成方形城池、城開四門、十字形街道,重要軸向為南北向的建城腹案。他在任期間,完成部分公共建築及主要街道,但城牆尚未動工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後來接手主事的是台灣道劉璈屬於「巒頭學派」的風水觀擁護者,以山勢的走向作為建城的參考。他認為岑毓英的規劃,台北城後無祖山可憑,一路空虛,相書屬「凶」,因此更改城牆的方向,使北城牆後方有七星山可以倚靠,而城內已有建設則保留,如此,便決定了台北城後來的變貌,使城之中軸線往東轉13度。

 

bottom of page